6500多年前,一片古老的水稻田在澧縣城頭山蘇醒。6500多年后的今天,稻作依然是澧縣百姓春季生產(chǎn)活動的重要內容。
3月12日,記者踏訪澧縣春播春耕生產(chǎn)現(xiàn)場,在這千年稻鄉(xiāng),追尋水稻的成長蹤跡,觀察一顆種子生根、發(fā)芽、拔節(jié)……
從一顆種子,到一碗大米
汽車駛入涔南鎮(zhèn),開滿油菜花的金色的田、剛翻耕過的褐色的田、等待翻耕的綠色的田、灌溉過的鏡子似的水田交錯著,構成一幅巨大的彩色拼圖。
曾家河社區(qū)雙季稻綠色高質高效創(chuàng)建示范區(qū),6臺旋耕機正在發(fā)力。原本緊實的田土,不一會兒變成了碎土。先前一連下了幾天雨,土壤吸足了水分,一腳踩進去,泥土濕潤又軟和。
這里,正在為早稻秧苗準備舒適的苗床。
此時,有著“中華城祖、世界稻源”之稱的城頭山鎮(zhèn),我們的“主人公”稻子,正在破殼醒來。
湖南錦繡千村農業(yè)專業(yè)合作社,催芽室里飄出陣陣清甜味。記者看到,經(jīng)過浸種催芽的早稻種子已經(jīng)破胸露白,留出一截截可愛的“小尾巴”,生命力十足。
這,就是一顆水稻種子成長的開始。
一旁的育秧大棚里,工人們正在調試、保養(yǎng)水稻育苗用播種機。這臺機器能自動完成鋪設底土、土壤消毒、均勻播種、覆蓋表土等操作。“流水線”式播種,每小時可播1000盤,每天可播早稻種子300畝。
育秧工廠外,停放著數(shù)十臺插(拋)秧機。4月中旬,這些機器就會載著一盒盒秧苗,送它們下田“上崗”。農機庫里,紅身黑翼的無人植保機威風凜凜,將來的稻田,少不了這群“甲殼戰(zhàn)士”防治病蟲害,為秧苗保駕護航。
合作社成員服務大廳,包裝好的錦繡千村牌稻米擺放整齊,等待顧客挑選。合作社理事長龔佑瓊介紹:“錦繡千村農業(yè)合作社以萬畝糧食產(chǎn)業(yè)園為中心,完善商務辦公、產(chǎn)品研發(fā)、試驗示范、科普博覽、體驗觀光、烘干倉儲、精品加工、稻米交易8大功能。可以說,從一顆種子到一碗米,全流程我們都在見證和參與?!痹摵献魃绗F(xiàn)有成員7132戶,帶動農戶5萬余戶,服務面積50余萬畝。
鄉(xiāng)村有勝景,土雞畫中走
農業(yè)耕作,謀事在天,成事在人。
澧南鎮(zhèn)高堰村打鼓臺幸福屋場,屋場長吳家聚正忙著做“人”的工作——給村里老百姓開三農工作“十個講清楚”屋場會。
“嚴禁耕地拋荒;保護農村人居環(huán)境;禁止耕地‘非農化’‘非糧化’;認真?zhèn)浜迷绲狙砻纭眳羌揖勰钔辍笆畟€講清楚”,又逐一解釋。10多個村民圍坐在一起,聽得入神。屋場長家的狗,見慣了屋場會的架勢,一聲不叫,乖乖地跟著“旁聽”。
入春以來,澧縣縣委、縣政府重點抓糧食生產(chǎn),要求各鎮(zhèn)街、各有關單位以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三農工作“十個講清楚”為抓手,落實到千家萬戶。
“屋場長家里人居環(huán)境搞得最好,我們經(jīng)常在他家開屋場會,有事大家商量著解決,有重要精神大伙兒一塊學習?!贝迕耵啾Lm說。
60歲的羿保蘭,戴著一頂時尚的格紋帽。“心情好,人就不顯老。心里有郁悶事了,我就喜歡沿村道散步。尤其是小雨天,走在瀝青路上,看看四周的美景,走著走著,煩惱就不見了。”羿保蘭笑著說。
一枝獨秀不是春,附近的仙峰村亦是一番好光景。農戶家的外墻畫上了風景畫,散養(yǎng)的土雞在墻邊踱來踱去,乍一看,像是走在畫中。在澧縣的鄉(xiāng)村,不少住宅外墻都繪有耕作圖。春日放晴,萬物鮮艷,與畫上顏色相融相襯,竟叫人一時分不清,究竟是畫師將風景入了畫,還是畫兒被魔法變成真。
據(jù)了解,澧縣29.5萬畝早稻已落實種子140萬公斤,準備插(拋)秧機195臺。軟(硬)盤、基質、營養(yǎng)土、農膜、消毒劑等各類育秧物資已基本備齊,全縣8家育秧組織育秧工廠建設基本完成,秧田已基本翻耕完畢,早稻育秧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。
沐浴著春風暖陽忙生產(chǎn),稻香飄揚的季節(jié)還會遠嗎?(卓萌?楊波?劉杰)




不良信息舉報中心
不良信息舉報平臺
黑貓投訴
廣告刊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