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食品安全網(wǎng)訊(王浩 程華新)一雙彈力鞋,一頂草帽,一個本子,陪著他奔走在陽新田間地頭。
一身真本領,一顆初心,一生執(zhí)念,伴著他扎根“三農”33載無怨無悔。
他是黃石市人大代表、陽新縣人大常委會委員,更是農民的貼心人——他就是陽新縣農業(yè)農村局黨組成員、總農藝師、正高級農藝師何中堅。
他滿懷熱情和毅力,致力于農業(yè)發(fā)展,不僅幫助農民增收,還堅持科技興農的初衷,促進了當?shù)厝嗣竦母辉?。他先后榮獲“全國第一次農業(yè)污染源普查工作先進個人”、“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”、“全國農牧漁業(yè)豐收獎”、“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”等榮譽29項。
農技推廣“實干家”,踏遍轄區(qū)“金土地”
1992年秋,何中堅從湖北電大畢業(yè),被分配到大德鄉(xiāng)農技站工作。
21歲的何中堅扎根幕阜山北麓的大德山,切身感受到了貧困生活的艱難……
在這里,農民還是種植作物單一、種植技術落后、農作物效益低下,嚴重影響著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步伐。
年輕的何中堅看著這一切,心里便埋下了一粒為百姓服務的“種子”。
進村入戶,風雨無阻,不到半年工作時間,他的足跡遍布大德鄉(xiāng)村村灣灣。
在春耕播種、夏種秋收的關鍵時刻,他忙碌的身影在田間地頭與農民溝通交流,為農民提供科學種植建議和技術服務。
“養(yǎng)好半年稻,苗壯產量高”。春季,他到秧田傳授秧苗培育技術;夏季,他到田間為莊稼開藥方。漸漸地他成了老百姓最信任、喜歡的“農技實干家”。
何中堅懷著對農技推廣強烈的事業(yè)心與責任感,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民服務的宗旨,用知識和技能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。1997年,他被破格提拔為大德鄉(xiāng)農技站站長。
“在何站長指導下,我采用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種植春玉米,實現(xiàn)畝產620公斤,比傳統(tǒng)種植每畝增收150公斤?!遍L圳村種植大戶柯興賢連聲夸贊。
何中堅認為,要搞好基層農技工作,必須了解農民所需。他意識到自己的專業(yè)技能和素養(yǎng)不足,因此不斷向同事和專家學習,購買農業(yè)書籍,閱讀報刊雜志,并在晚上自學。他還致力于篩選適合當?shù)氐男缕贩N和技術進行試驗。多年來,幫助農業(yè)新型主體建立了科技示范點79個,引進了農作物新品種69個。
北富生態(tài)農業(yè)公司通過何中堅的主動對接,赴省請專家建立了陽新第一家農業(yè)“院士專家工作站”、引入“蝦稻連作”技術,提高了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,當年每畝新增收800元,北富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,逐年發(fā)展“蝦稻”共生模式累計達2000畝。由于聯(lián)農帶農明顯,斬獲“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”榮譽。
無論是在楓林鎮(zhèn),國和鄉(xiāng),王英鎮(zhèn),還是陽新縣農業(yè)農村局,農民都知道何中堅這個“實干家”。多年來,他送科技進村入戶,促農民增收,重在持之以恒,貴在做實做細。他根據(jù)農事特點,制定了“四季送科技規(guī)劃圖”,從春種夏管到秋收冬播,農技送上門,服務到田間,農民夸贊這是“四季送寶圖”。
農民的汗水與希望,金穗搖曳共長天。2024年7月,楓林鎮(zhèn)陳世常種植的300畝中稻發(fā)生病蟲害,何中堅迅速到場并精準施藥,防止了損失。他長期深入田間,親自指導農民采用新技術,推廣新品種,幫助農民增收。他視農民的喜悅為最高褒獎。
農民致富“指導員”,送去一把“金鑰匙”
“今年又是豐收年,一畝柑桔4萬元,沒有“何指導”傳技,那來這收成?”鑫滿園何松濤說。
“真正感謝何指導!”浮屠鎮(zhèn)下李村果農王水歆高興地說,春看滿山花艷,夏品桃李香甜;秋采“紅美人”,冬摘“紅心柚”,這好日子越過越甜。
一顆顆“黃金果”,成就一個個“致富夢”。何中堅被果農稱為“指導員”,在他擔任陽新縣特產中心主任期間,為果農提供技術、配方施肥、包裝銷售,帶動果農發(fā)展“陽新柑桔”3萬畝,讓果農鼓起“錢袋子”。
為何“愛援28”能在陽新扎下根?陽新柑桔協(xié)會會長柯國賢說:“何指導帶領我們創(chuàng)建‘陽新柑桔’公用品牌,打造柑桔分揀加工生產線……集種植、加工、倉儲、物流、營銷為一體的‘陽新柑桔’產業(yè)鏈,提升了‘附加值’,‘鏈’出增值增效好‘錢’景。”
開發(fā)多種價值,讓“土特產”翻出新花樣?!岸嗵澓沃笇В淮t’茶葉做多少賣多少,供不應求?!毙绿敛鑸鲫惗亓颊f。
多少個嚴寒酷暑,多少個冬去春來,“何指導”深入農業(yè)種養(yǎng)殖基地,常年和農民面對面、心貼心交流,及時把國家的惠民政策,把新的農業(yè)增產增收技術送到每一位農戶手中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農技工作者對農民的摯愛。
流“金”沃野奏響果農“歡歌”。“何指導”勤調研、精謀劃、爭項目、爭資金、細實施,引領新型農業(yè)經營主體發(fā)展“富川紅”茶葉6.59萬畝,中藥材8.86畝,打造坳上村國家級一村一品(吳茱英)示范村、創(chuàng)建軍墾國家級全產業(yè)鏈稻蝦種養(yǎng)殖示范基地……“土特產”成為農民增收“錢串串”,讓農民挑上“金扁擔”。
栽培干部“何教授”,青藍相繼“金鏈條”
何中堅出身農村,對三農有著深厚的感情,心里想的是農民,念的是農業(yè),牽掛的是農村。他一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在陽新田野上默默耕耘,發(fā)光發(fā)熱。
“當我第一次參加縣人民代表大會時,那種神圣感真正讓我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。”何中堅時刻把聽民聲、匯民意當著心中大事。
他兼任市、縣人大代表,提交三農議案、建議12件,多項建議被市、縣政府及相關部門采納。
2024年市兩會,他在參加陽新縣代表團討論時,提出“提升農產品‘附加值’,‘鏈’出好‘錢’景”建議很快得到了重視。隨著農業(yè)服務在陽新迅速發(fā)展,他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職責以滿足農民對農技的需求。他建立了“人大代表工作室”,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務,包括傳遞農業(yè)政策、推廣優(yōu)質農業(yè)方法、解決技術問題,使農民的訴求更貼近實際、更受歡迎,展現(xiàn)了代表履職的新時代風貌。
“建言獻策,當好人民群眾‘代言人’”他始終記得自己代表“三農”,將這份三農情懷轉化為積極履職的動力。
今年1-10月,他提出了6項建議,包括“茶文化引領茶產業(yè)茶科技”等,這些貼近“三農”的建議都獲得了積極的回應或被采納。例如,“著力提升陽新農業(yè)產業(yè)發(fā)展水平”和“促進農產品公共品牌與企業(yè)品牌協(xié)同發(fā)展”的建議,不僅被縣里作為重點辦理,還促進了相關農田保護政策的制定。
何中堅33年如一日,推廣農業(yè)“三新”,用腳步丈量大地,用汗水打動民心,用真情服務農民,詮釋了一名農藝師、一名人大代表矢志不渝、躬耕沃土,植夢心田,摹畫三農“絢麗畫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