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乎每隔一段時間,就有「喝牛奶到底對健康有利還是有害」的爭議。近日,《國際流行病學雜志》上發(fā)布了一個最新研究——喝牛奶可能會導致乳腺癌。
在該研究中,美國科研人員利用食物頻率問卷評估了52795 名(入組時的平均年齡 57.1歲,當時未患癌癥)北美婦女的飲食攝入,隨訪了7.9年,這期間出現(xiàn)了1057例新的乳腺癌病例。研究人員分析數(shù)據(jù)發(fā)現(xiàn),牛奶與乳腺癌風險之間存在顯著關聯(lián),較高的牛奶攝入量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。并且,不論是全脂牛奶還是低脂牛奶,對患乳腺癌風險的影響都沒有明顯的差異。
研究的對象年齡有局限,可能影響研究結果
這篇研究是在5萬多美國中老年女性中做的,52.7歲已經(jīng)是絕經(jīng)年齡了,不能代表其他年齡的人也會有同樣的結果。比如一項在27~44歲之間年輕女性中進行的類似調查就得到了不一致的結論。
研究者在1991年選取了90503名年齡在27~44歲之間的育齡期婦女,也用食品頻率問卷法調查了乳制品消費情況。從1991年到2013年,共發(fā)現(xiàn)了3191例乳腺癌。1998年,44,264名女性回憶了青少年乳制品的消費情況。從1998年到2013年,對這一亞組婦女進行了隨訪,共發(fā)現(xiàn)1318例乳腺癌。
這個研究的數(shù)據(jù)分析結果表明,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,也就是在年輕的時候,吃包括牛奶在內的乳制品,并不會增加乳腺癌的危險。
這么看來,文初提到的研究,至少結論應該是「中老年婦女喝牛奶可能會增加乳腺癌風險」,而不能擴大到「兒童、青少年、年輕女性喝牛奶會促進乳腺癌」。
牛奶與癌癥的關系尚無一致結論
在2010年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(WCRF)關于乳腺癌的報告中,乳制品攝入量和乳腺癌風險的證據(jù)是非結論性的。
雖然部分研究認為攝入乳制品增加乳腺癌風險,但是一些薈萃分析卻認為乳制品與乳腺癌并無關聯(lián),甚至還可能減少乳腺癌的發(fā)生。
一項研究搜集了2011年1月 PubMed 數(shù)據(jù)庫中對乳制品攝入與乳腺癌風險的前瞻性隊列研究,納入了18項符合條件的研究,涉及24187 例病例、1063471名參與者。經(jīng)分析發(fā)現(xiàn),增加乳制品的攝入(而不是牛奶的攝入),可能與降低乳腺癌風險相關。在降低乳腺癌風險的關聯(lián)性上,低脂乳制品比高脂乳制品更強,絕經(jīng)前婦女比絕經(jīng)后婦女更強(這似乎也印證了我們前面提到的關于研究人群的問題)。
另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和每天低于400克的低奶制品攝入相比,高奶制品攝入量(每天 > 600 克)和適度奶制品攝入量(每天400~600 克)與輕度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相關(降低幅度分別為 10% 和 6%)。
對不同品種乳制品的分析發(fā)現(xiàn),酸奶和低脂乳制品的攝入量與患乳腺癌的風險成反比,而其他類型的乳制品沒有降低風險。
此外,對不同人種的差異進行分析發(fā)現(xiàn),在亞洲人中,最高的乳制品攝入量與乳腺癌風險降低有關。
也就是說,對亞洲人來說,吃乳制品不但不會導致乳腺癌,反而還可能會降低乳腺癌的風險,尤其喝酸奶和低脂奶是妥妥的好。
為什么結果相差這么大呢?一方面可能是各項研究中的受訪人群、年齡、飲食習慣有所差異,分析方法有差異,另一方面乳制品的來源和品種也有差異。
乳制品中含有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,有些對癌癥預防有積極作用,有些則有消極作用。積極的效果可能與乳制品中的鈣、乳鐵蛋白、酪酸、共軛亞油酸和乳酸菌發(fā)酵產物等有關,而消極作用可能與酪蛋白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 (IGF-1)的含量有關。
美國牛奶生產中普遍使用生長激素處理奶牛,其中 IGF-1 含量會上升。這種成分被認為是增加乳腺癌風險的。故美國很多專家比較推崇不用激素處理的有機奶。不過,我國和澳洲(中國進口奶制品的重要產地)都不用生長激素處理奶牛,相對而言這個因素的風險會降低一些。
乳腺癌相關的膳食因素很多,奶制品以外的其他飲食習慣也有影響。例如流行病學研究表明,十字花科蔬菜、深綠色葉菜、豆類食物、全谷物的攝入量較多,都有利于預防乳腺癌。而加工肉制品、甜飲料等食物,則有可能會促進乳腺癌。
所以,乳腺癌的問題不能只考慮乳制品一個因素。
不用舍棄乳制品
目前無論哪個國家,都沒有號召國民完全舍棄奶類,包括對奶類心懷顧慮的歐美國家。就中國居民的膳食現(xiàn)狀來說,奶類還是有重要意義的:
牛奶是蛋白質優(yōu)質來源。100克牛奶中含有3%的優(yōu)質蛋白質,同時牛奶易于飲用,方便攜帶,適合與多種食物配合食用,是可以隨時補充優(yōu)質蛋白質的好來源。
牛奶富含 B 族維生素,也是維生素 A、維生素 D、鋅的來源。飲用300克牛奶就能達到推薦攝入量的10%~32%。
牛奶是礦物質鈣的重要來源,每 100 克牛奶中就含有超過 100 毫克的鈣。如果每天喝 300 克奶,就能供應一日鈣營養(yǎng)目標的三分之一以上。
對于普通中國人來說,每日僅攝入不超過300克的乳制品,在有效增加營養(yǎng)素供應的前提下,負面影響是比較少的。
按目前的研究,乳制品攝入能降低體脂肪,有利預防兒童肥胖,降低2型糖尿病、中風、結腸癌風險。
中國營養(yǎng)學會曾組織專家組對乳制品的相關研究進行搜集,分析了乳制品與健康關系的證據(jù)。匯總分析表明攝入低脂奶可降低乳腺癌的發(fā)病風險,全脂奶的攝入則與乳腺癌發(fā)病風險無關(證據(jù)等級B)。
(循證醫(yī)學的證據(jù)分級為A~D共4級,A級為最高,即結果一致的Ⅰ級臨床研究結論。B級為結果一致的Ⅱ、Ⅲ級臨床研究結論或Ⅰ級臨床研究的推論。)
2018年在柳葉刀雜志上發(fā)表的多國流行病學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和不攝入乳制品相比,每天一份牛奶或酸奶(約1杯的量)的量有利于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從健康角度來評價,在各種乳制品中,最安全的是發(fā)酵乳制品。乳酸發(fā)酵可有效降低IGF-1,降低其增加癌癥風險的顧慮。尤其是酸奶,在幫助預防肥胖、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都有較多證據(jù),至今未發(fā)現(xiàn)負面研究結果。
我們該怎么喝奶?
首先,選擇發(fā)酵奶更安全。酸奶和奶酪都是發(fā)酵奶的代表。不過現(xiàn)在市場上的酸奶為了更好的口感,添加糖含量越來越高,而精制糖的攝入是對健康不利的。因此,要注意購買低糖或者無糖的酸奶,至少要買碳水化合物含量在每 100 克 12 以下的酸奶。
其次,控制飲奶的數(shù)量。中國營養(yǎng)學界30多年來一直堅持推薦每人每日攝入300克牛奶或相當量的乳制品攝入量。從跟其他國家的對比看來,這個數(shù)量并不高,也是很安全的。比如澳大利亞的推薦量是 750毫升,美國是 720 毫升,印度是 300 毫升,而日本的推薦量是 200~300 毫升,只有南非(250毫升)和韓國(200克)比我國的推薦量低[9]。
所以,不必因為一項研究結果就對奶類食物產生恐懼。如果還是對喝牛奶有顧慮的話,可以用加糖量不太大的酸奶替代。(吳佳?范志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