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食品安全網訊(楊捷)當科技創(chuàng)新改變世界、物質生活日益豐裕之時,什么才是構成美好生活的核心要素?9月14日,國內首個超萬人級、跨學科、前瞻性的“美好生活隊列研究”首期成果,在京正式發(fā)布,為解碼國民幸福提供基于大數據的科學洞察。
此項研究由中國人口與發(fā)展研究中心攜手浙江大學公共衛(wèi)生學院發(fā)起,經過一年時間,研究人員收集到來自安利公司大健康社群從業(yè)者的、上萬份有效樣本,并進行了基礎性、探索性的研究工作。
美好生活隊列的初步研究揭示:良好社會關系是美好生活重要維度?,F代化進程中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交織發(fā)展,人際關系聯接的樣態(tài)正在被重塑,正深刻影響著美好生活的創(chuàng)建。以“興趣交友、以健康為伴、以美好共情”的社群,基于興趣愛好、健康生活和情感鏈接,已成為促進公眾實現美好生活的新型社會支持網絡。長期參與活動社群的人群,在身體健康、情緒健康、社交收獲、個人成長、創(chuàng)業(yè)技能等方面均顯示出更強優(yōu)勢。
8城、萬人、上千項指標,首次深度解碼幸福之源
黨的十八大以來,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”成為工作核心,提升生活品質、促進人的全面發(fā)展已成中心任務與重要課題。隨著經濟社會發(fā)展與物質條件的日益充裕,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趨豐富和多元。
今年6月,央視發(fā)布《美好生活大調查》年度數據顯示,近五年來,“健康狀況”已取代“收入水平”成為影響人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;同時,“家庭關系” “婚姻情感”“社會交往”等指標的影響力均顯著上漲,而“興趣愛好”正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紐帶。
新時代、新征程,如何進一步解開人民美好生活的密碼,促進美好生活建設成為重要課題。“實現中國式現代化,迫切需要對美好生活的科學內涵、影響因素、干預措施、實現路徑等展開深入研討。”中國人口與發(fā)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表示。
浙江大學公共衛(wèi)生學院朱善寬教授
浙江大學公共衛(wèi)生學院朱善寬教授指出,美好生活是一個完整的狀態(tài),包括了身心健康、社會和諧和個人成就感等等的完美地融合,科學定義和度量美好生活需要開展長期、多維度的隊列研究。
在此背景下, “美好生活隊列研究”于2023年正式啟動。研究先后深入上海、杭州、西安、廣州、福州、成都、沈陽、北京等8大代表性城市,吸引了超萬名志愿者參與。研究團隊從膳食習慣到肝功能、血常規(guī)等生理指標,從日常運動、睡眠模式,到深層的內心幸福感,外部的社會聯結與融入等1300多個關鍵指標切入,共同構成了首份屬于中國人的“美好生活多維數據庫”。
朱善寬總結,隊列研究這一寶貴數據庫,將為探尋不同因素對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,提煉總結一套可量化、可解讀、易推廣的實施路徑和手段, 繪制獨屬于中國居民的美好生活的發(fā)展路線圖。
從衣食無憂到全面幸福,社群成為美好生活的關鍵場域
從“鄉(xiāng)土社會”的熟人禮治,到“單位社會”的工廠大院,再到如今“城鎮(zhèn)社會”的職住分離,中國社會的人居環(huán)境經歷了數次重要變遷。
中國人口與發(fā)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許穎
中國人口與發(fā)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許穎指出:在上述變遷過程中,人際關系逐漸疏離、群體認同日趨減弱,社會聯結機制出現斷裂,社會出現“原子化”趨勢。與此同時,雖然物質生活更加豐盈,但身體亞健康、心理壓力大、親情淡薄,以及社交斷鏈等諸多問題成為公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障礙。
安利(中國)市場部及研發(fā)中心副總裁陳佳
安利(中國)市場部及研發(fā)中心副總裁陳佳介紹,作為美好生活隊列研究的樣本,安利旗下20萬營銷人員,創(chuàng)建和運營了數十萬個大健康和美好生活社群。圍繞長跑、騎行、讀書、體重管理、亞健康管理、兒童健康成長等豐富主題。在社群主理人帶領下,大家一起學習健康知識、分享健康理念,踐行健康生活習慣;在積極和諧的社群氛圍中,互相陪伴、互相鼓勵、互相監(jiān)督,共同養(yǎng)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逐步實現身體健康、情緒健康、活力生活、良好關系、財務保障、個人成長、社會價值、綠色和諧等多元美好生活價值。
張許穎介紹美好生活隊列研究首期成果時稱,社群已成為一種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,社群干預對于公眾全面健康、生活狀態(tài)、創(chuàng)業(yè)就業(yè)和個人成長都起到全方位的促進作用。
美好生活隊列研究
l 社群環(huán)境助力全面健康狀況持續(xù)向好。相較于普通大眾,社群成員在身體狀況改善、生活技能提升、幸福感獲得及社交關系拓展等方面均顯示出明顯優(yōu)勢。其中,高頻、長期參與社群尤為關鍵:每周參加3~5次或以上、持續(xù)參加三年以上的社群成員,全面健康情況明顯更高。
美好生活隊列研究
l 參與興趣愛好社群的人群,展現出更加積極、活力、和諧、松弛的狀態(tài)。他們當中91.8%感受到快樂舒暢、90.8%感到平靜放松、90.1%感到活力充沛、84.8%感到生活有趣,與此形成對比的是,公眾人群中有超過40%的人面臨心理壓力或情緒困擾。
l 社群還為不同人群提供了輕創(chuàng)業(yè)舞臺。71.5%的年輕人利用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開啟社群創(chuàng)業(yè),實現了增長閱歷、拓寬圈子;65.4%的寶媽通過社群創(chuàng)業(yè)發(fā)揮自身優(yōu)勢,不僅鏈接社會,還兼顧家人陪伴與健康;71.3%的中年人通過社群創(chuàng)業(yè)開啟人生第二曲線,達成工作與生活平衡,成功度過中年職業(yè)危機;78.2%的銀齡群體通過社群創(chuàng)業(yè)實現老有所為,改善身心健康。
長期處于社群生態(tài)中的人群,在個人成長中實現更強的人生價值感和意義感,具體表現為熱愛分享(77.75%)、肯于付出(76.04%)、收獲信任(78.72%)、價值實現(75.53%)、持續(xù)學習(83.81%)。同時,參與社群時間越長、頻率越高,他們的生活滿意度、人生價值感也會更高。
從個案到群像,研究數據背后的鮮活人生
美好生活隊列研究成果,在無數個體身上得到了生動體現。費昀,一位43歲的營養(yǎng)師,也是一位6歲孩子的媽媽,曾是武漢大學的碩士高才生,在上市公司經歷了15年“996”高壓職場的磨練。通過育兒社群和服裝社群,她分享育兒心得和健康生活方式,不僅實現了事業(yè)與生活的平衡,還幫助眾多焦慮的媽媽們在交流中重獲平靜。“當我?guī)椭苏业浇】蹬c幸福,那種價值遠不是完成KPI或看到銀行存款可以比擬的?!辟M昀說。
與費昀類似,曾任職互聯網大廠的邢偉也因健康問題選擇轉換人生賽道,并將互聯網產品思維融入社群管理運營,不僅改善了家人和伙伴們的健康,還獲得了時間和精神上的自由。
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、中國新就業(yè)形態(tài)中心主任張成剛
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、中國新就業(yè)形態(tài)中心主任張成剛指出,就業(yè)是支撐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,新就業(yè)形態(tài)能讓從業(yè)者擁有更多與人和社會鏈接的形式,以及更加靈活的工作方式。
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田豐
“社群能讓大家重構社會網絡,重新認識自我,重新理解社會。”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田豐表示,如費昀、邢偉這樣的社群主理人們,從興趣出發(fā),開心工作,感受自我發(fā)展和自我效能,傳遞利他屬性。
美好生活隊列研究首期成果揭示:基于興趣愛好的社群,正成為鏈接個人、家庭和社會的紐帶,讓人們在真實的社會交往中,彼此支持、相互賦能,有效紓解情緒壓力,逐步養(yǎng)成健康生活方式,有效增進社會融入、社交關系和創(chuàng)業(yè)就業(yè)。隨著美好生活隊列研究的不斷深入,社群的價值將得到更加科學地挖掘和總結。作為靈活多樣、積極向上的社會支持網絡,社群將幫助更多人實現多維人生價值,抵達更美好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