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色如碧玉形似簪,清香噴艷溢齒間,此味非比尋常物,疑是仙品下人寰。”這四句贊美的就是色香味形俱佳的揚州醬菜。從老街上的百年手工作坊,到如今的現代化醬品生產企業(yè),百年來,揚州醬菜的生產形式及規(guī)模變了,但其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精益求精的工藝要求沒變,“鮮、甜、脆、嫩”的味覺審美沒變,全國醬菜業(yè)龍頭的地位沒變,市場的美譽度沒變。
但凡有外地客人來,陪他們逛一逛東關街,已經成了必選項。每每走過謝馥春,總忘不了說一說老街的對面,曾經的百年醬園。
“你說的是‘三和四美’嗎?”
“是的呀!”客人中不乏揚州通。順著我手指的方向,他們張開鼻翼,似乎想努力嗅一嗅,那份古城獨有的百年醬香。
“一個粉餅香,一個醬菜香,兩家百年老店隔街相望,可見當初東關街的興旺!”
“那是當年的揚州人,精神生活、物質生活的比翼齊飛!”客人們很會調侃。
“我曾經用過一個茶杯,就是你們揚州的醬菜瓶。”
“哦!是的!那種杯子我亦用過!”那位揚州通的一句話,把大家的思緒,拉到了若干年前。
聽著他們興奮的話語,看著對面的醬菜店,眼里浮現的,卻是那張長年被醬汁浸潤,染成深棕色的柜臺;依稀聞到的,還是那荷葉包裹著的醬菜香。
翻看醬菜腌制的歷史,最早可追溯到周朝,距今約有3000多年。據《周禮·天官》記載:“大羹不致五味,鍘羹加鹽菜?!蔽闹械母?,是用肉或咸菜做成的湯,這可能是關于醬菜的最早記述?!对娊洝分杏小爸刑镉袕],疆場有瓜,是剝是菹,獻之皇祖”。菹菜者,酸菜也。
從近年的考古發(fā)現來看,揚州醬菜的源起,最遲不晚于漢代,經過隋唐,到了明清時期,腌制技術已趨于成熟,出現了專事加工的作坊。其中最出名的,就是游客皆知的“三和四美”。
人們耳熟能詳的“三和四美”,實際上是由兩家合并而成。先有的“四美醬園”,創(chuàng)辦于嘉慶年間。取名“四美”的緣由,坊間說是因為沈家四兄弟共同創(chuàng)辦,聽起來好像有點牽強;也有人說是揚州醬菜的“鮮、甜、脆、嫩”,估計是后人的穿鑿附會;流傳得更廣的,是沈氏兄弟聽得城里秀才指點,取《勝王閣序》中“四美具,二難并”,寓意美景、美食、美樂、美文齊俱,寄托四兄弟對未來的美好期許。然而,不管哪個年代,創(chuàng)業(yè)都非易事,后因經營不善,到了同治年間,醬園轉給了做木材生意的趙氏??赡苁墙洜I理念不一樣,經過趙家六代人接續(xù)努力,將這份產業(yè)做得風生水起,1915年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,1929年獲江蘇省農礦產品展覽會褒獎證書和獎章,1930年獲西湖博覽會獎狀和金質獎章。
另一家“三和醬菜公司”,創(chuàng)辦于1927年,要比四美晚一百多年。有意思的是,揚州照相業(yè)開山之人梁墨生的二兒子梁典成,沒有子承父業(yè),而是聯(lián)手胞兄梁貢周、海安曲塘的朋友陳鎮(zhèn)巖,以松竹梅歲寒三友為喻,擬就“三和”店招,闖入強手如林的醬品行業(yè)。初生牛犢不怕虎,工人哪里來,舍近求遠,從海安曲塘招;技師哪里來,高薪聘請,從行業(yè)里面挖;市場哪里來,跳出城郊,把目光投向蘇南滬寧沿線,開拓上海、南京等外埠區(qū)域,走出連鎖經營的新路子。開業(yè)的三板斧,一下子打開了局面,贏得市場的青睞。
當時的揚州醬園,真的鋪滿了城里的大街小巷。曾經在檔案館看過一份資料,解放初期,全市登記在冊的醬菜廠、醬園店,還有六七十家。搞公私合營的時候,四美醬園、三和醬菜公司先后合并了近三十家,成為全市規(guī)模最大的兩家醬品企業(yè)。到1998年,兩家老字號聯(lián)手,合并立“揚州三和四美醬菜有限公司”,進入全國調味品著名品牌企業(yè)50強。
說起醬品企業(yè),大多數人的腦海中,都會出現排列整齊的大醬缸。如今的三和四美,完全顛覆了你的想象。退城進園的過程中,公司離開了百年駐足的東關街,整體搬遷到食品產業(yè)園。一期的百畝廠區(qū),早已不能滿足需求,二期又拓展了近八十畝,妥妥的一座現代化的醬品生產企業(yè)。
改善的是生產條件和生產工藝,不變的是追求極致的初心。從老街上的百年手工作坊,到現在的全國醬菜業(yè)龍頭,揚州醬菜能夠保持如今的市場美譽度,正是緣于三和四美人的堅守。要想保證乳黃瓜、寶塔菜、蘿卜頭、嫩生姜、甜醬瓜、香心菜、什錦菜、宮廷龍須等數十個品種口感的恒定,原材料的品質、加工的程序、輔料的配比、腌制的工藝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,都容不得半點的疏忽。
雖然有專門的生產基地,但種子的選擇、田間的管理、采摘的時間,細節(jié)之處,都有精準的把控標準。他們經過比選,在興化的垛田,設立萵苣種植基地。這里產出的萵苣,不僅水分充足,而且植株較高,粗細均勻。從田里鏟下來,就地刨皮,要刨得通體碧綠,看不到一絲白經,隨即浸入預腌池腌制,然后才運回公司,進入后道工序。
黃瓜的要求更高,須頂著露水采摘。選擇拇指粗細,帶著黃花的小黃瓜,用剪刀輕輕剪下,千萬不能用手掐,以免傷著黃瓜藤,影響后面的開花,降低了產量。這樣采摘的小黃瓜,皮薄肉嫩,清脆無籽。
蘿卜長在地里,把控的是生長時間。個頭的大小,基本要求是每斤26個以上,這時拔起的蘿卜,小巧、皮白、沒有經絡,不僅容易腌透,而且入口更加脆嫩。
還有生姜、螺絲菜、胡蘿卜,對產地、規(guī)格、老嫩程度要求更高。當然,后期的醬制工藝,更是精益求精?;谌绱?,才能在配制什錦菜的時候,選擇紅、黃、翠、黛等不同顏色的醬菜,切成丁、條、塊、絲、片等多種形狀,演奏出一曲醬香濃郁、甜咸適中;外形美觀、色彩豐富的醬菜交響,讓人時?;匚叮糜杏嘞?。
不僅如此,他們在產品的外觀上,也在不斷創(chuàng)新。前些年,推出像壇子一樣的玻璃瓶,配上淺咖色的瓶蓋,古意頓生。跨進對面的醬菜店,請營業(yè)員拿出這一款,客人們甫一入眼,便愛不釋手。于是要了每個人的地址,等他們到家的時候,每人都會收到兩箱裝滿揚州醬香的壇壇罐罐。
“色如碧玉形似簪,清香噴艷溢齒間,此味非比尋常物,疑是仙品下人寰?!睋f,以上這四句,是當年的非遺傳承人,專門為揚州醬菜所寫。我深知自己手拙,寫不出這樣的句子,只是與客人們閑聊:晚上下班回家,熬一碗雜糧粥,來一碟揚州醬菜,亦可讓平淡的日子,過得依然有滋有味。(晏明)